王泺: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政策和新时代下的变化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9-09 11:47作者:Diinsider来源:Diinsider 8月26日,由Diinsider联合环球广域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援非抗疫中国在行动”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介绍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政策和新时代背景下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本文摘选王泺所长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 王泺在研讨会上发言 嘉宾简介 王泺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发展援助、中国对外援助、南南合作。曾主持多项商务部重大课题研究,如中国对外援助发展纲要研究、南太平洋地区国别援助指导意见、中国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规划研究、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中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加强我国对外援助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中国参与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国际协调机制对策研究、国际发展援助手册等,编写《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2014年)》。 70年来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 中国对外援助从1950年开始,到今年正值70周年纪念。中国对外援助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开展对外援助主要为摆脱孤立、融入国际社会,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也奠定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面和基本原则。七十年代,中国对外援助受到一些左倾思潮的影响,提供的援助超过了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援助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对外援助资金规模有所收缩。此阶段中国对外援助更倾向于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支持和服务国内经济发展。为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援助项目的效率更受关注。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采用了更加积极的对外援助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借助中非合作论坛和联合国大会平台,对外宣布援助举措。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援助非洲的系统化举措,如“新老八项”;在2015年的“十大合作计划”、2018年的“八大行动计划”中,对非援助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也宣布了一系列对外援助举措。 可以说,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更加体系化,在态度和规模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愿景,我国对外援助需要从更高角度思考国家安全利益与国际发展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新内涵。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在变化的过程中仍然坚持“四个不变”原则。 第一个不变是不干涉内政原则。一直以来,中国提供对外援助从来不要求受援国改变政体和国策,受援国的内部事务由受援国自己决定,中国不会干涉。 第二个不变是平等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理念。这是中国在南南合作中一直强调的基本理念,要求尊重受援国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双方平等协商对外援助项目。 第三个不变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国对外援助的资源始终有限,因此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能力和条件,有效使用援助资金。 第四个不变是注重效率,讲求实效。中国对外援助始终关注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控制时间成本和行政成本,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用于提升受援国福祉水平。 在“四个不变”的基础上,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也需要体现“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新的发展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往我国的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增长,但经济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愈加重要。 第二个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平衡。以往我国对外援助更加强调国家能力的整体提升,进而惠及民众。今后,中国的对外援助需要更加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体机会的平等获得以及对脆弱群体的关注。 第三个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快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是否适应这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国际地位和身份的转变?如何从世界公民角度看待全球发展问题?中国对外援助需要回应新时代如何培养世界公民的重大议题。 第二个转变是中国比较优势的新发展。具体体现在经验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发展经验与其他传统援助国不同,无论发展经验的丰富程度还是经验的适应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受援助的经验较为丰富,关于如何把外来援助转化为内生发展力量,中国具有独特经验。此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更接近,中国的发展经验在适用性和可示范性方面相较于其他传统援助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技术可用于解决全球的重大发展议题,如公共卫生、粮食安全、人道主义、应对气球变化等。中国社会的一些最佳实践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援助应该促进以上两类独特经验的国际转换和应用。 第二个方面,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综合国力来看,虽然还有繁重的减贫任务,但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具备国际视野、人道主义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中国的青年人有更多的意愿和激情从事国际发展相关的工作,对外援助政策需要更好地调动青年一代的优势。 第三个转变是新的合作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多边合作。中国对外援助长期侧重于双边合作,有待系统化思考的是如何协调多边和双边合作,创新多边合作政策和模式并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是与其他传统援助国的合作。无论是三方合作还是其他合作模式,中国还需和一些传统援助国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合作模式。将我国和其他援助国的援助经验相结合,更有利于汇聚资源,共同促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是与非官方主体之外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中国对外援助一直侧重政府间合作。随着非官方主体包括NGO、私营企业等越来越在国际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转换观念,与这些相关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四是与受援国的合作。中国与受援方的合作模式需要有创新性突破,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受援方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如何调动其自身资源。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 如何在政策、机制等方面创新? 为了实现中国对外援助在新形势下的转变,还需在体制机制、政策等系列方面突破、创新,具体建议可分为以下四点。 一是系统化的政策阐释。一直以来,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没有系统化的对外宣示。虽然我国发布过两版白皮书,但只是对过往援助情况和经验的介绍总结。我国需要对外宣布国际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阐释政策目标、原则、重点领域等内容。 二是界定国际发展合作资金的范畴和边界。这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角度来考虑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资金的边界。这一点与上文所述的政策阐释相对应,对合理配置资源非常重要。此外,对外援助还要关注以有限的援助资金引导和撬动更多的资源,这包括国外资源和国内社会资源。
三是培养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对外援助除继续致力于所擅长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外,还需应对复杂、重大的发展问题如粮食安全、人道主义、公共卫生、应对气候变化等。当前我国对外援助面临的一个瓶颈是复合型人才不足,必须调动专业人才资源为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做贡献。 四是普及国际发展合作知识。虽然中国对外援助已有70年历史,但仍需注重国际发展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国内一些创新性的国际发展倡导型组织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和获得更多支持。 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如何评估? 如何确保援助抵达普通民众, 培育非洲人民对于中国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中国对外援助效果评估已有一套比较规范的体系,包括考察财务合规性、企业操作流程、财政资金的绩效等方面,和西方的评估体系特点不同。此外,从广义范畴看中国对外援助评估还包括审计和组织巡视,也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应该承认的是,中国对外援助评估可能不如西方公开透明,因此大众对此了解较少,这也是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的方面。 关于如何增加非洲民众对于中国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我国援助项目注重受援国民众的参与度,如增加培训项目和技术交流合作。相比于传统技术援助和物资,现阶段中国需要加大“软援助”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把援助项目做得更接地气。
文章分类:
活动稿件
|